“太湖三白”拉大网
-
作者:蒋国梁
随着又一年捕鱼季的开锣,收获的秋色渐行渐近。
虽说离最近的太湖岸边才十来公里,可去的机会不多;虽说看到和亲历过许多次池塘里人欢鱼跃,可在八百里太湖的深处捕鱼几乎没见过;更自嘲的是,老早的时候在南货店里看到卖鲚鱼干,也吃过好多次白鱼、银鱼和白虾的“太湖三白”,蛮鲜嗦的,可似乎难见原生态的真货……
小伙伴要做微信直播采访,邀我一同前去。浅秋的太湖,天气不错,虽然气温在30摄氏度左右,还是有些闷热,但天空无云也无风,湖面风平浪静,这种天气很适合太湖行船。下午1时,我们在度假区的码头登上游船向太湖进发,今天的目的地是到太湖深处,看渔民从超大的渔网中捕获鱼虾,把第一视觉和信息传递给网友。
小伙伴很敬业,出发前做了功课。虽说我是“老司机”了,但小伙伴们掌握的知识不比我少,加上经常在一线历练,是拉得出、打得响的后起之秀。小伙伴告诉我,每年的太湖开捕有两个重要的日子,第一个9月1日,是鱼簖等渔具开捕,要持续到年底;第二个9月6日,高踏网等大型渔具开捕,持续时间仅仅到9月30日为止。
以前有过几次坐机帆船横渡太湖的经历,听说过一些捕鱼知识和风俗习惯。小伙伴好像也懂的,上船前没说不吉利的话,更没有大声喧哗;登上捕鱼的船只,职业让我们不表现得过于兴奋和激动,看到小鱼的时候不随意评论鱼太小,生怕影响渔民的情绪;看到大鱼的时候,也是愉悦地窃喜……历来太湖开捕总是蒙上一层神秘的民间色彩,入乡随俗便是了。
我们乘坐的游船往北又向西急速行驶,在白浪翻滚中离湖岸线越来越远。约半个小时左右,到达指定的水域,看到了已经收网的四条渔船。从登上捕鱼船开始,小伙伴包括我自己,相机、摄像机、航拍机和手机就不停地咔嚓。在两船之间的水面是百米直径的超大渔网,最左边两艘渔船是收鱼船。我们走上这条渔船之后,发现这张大网中基本上都是小鱼,多是鲚鱼,偶尔也有一些白鱼、银鱼、白虾和少量大一点的鱼。
见缝插针,小伙伴向正在忙碌的渔民采访得知,渔民先把这张大网缓缓下到水下,然后再收网,收网的时候因为网内都是鱼虾,加上水的阻力,所以非常吃力;以前渔民的收网会借助岸边的人力绞盘,现在大多采用船上自带的动力或人力拖网;渔网被固定在几条船的船舷上,每条船都有十多个身强力壮的渔民合力拉网,渔网被收缩到一定程度后,渔民就开始捕捞了。
见证了渔民收网捕捞小鱼、太湖虾、大鱼的三部曲后,我和小伙伴关心起这些刚出水的湖鲜去向和捕捞成本。船老大们说,在太湖里捕鱼的船只都是在指定的区域内作业,相当于岸上的农民承包了一块土地,然后在土地上面完成播种、耕种和收获等过程。有了这块水域,船老大就组织船只、雇佣渔民,在9月1日太湖开捕期把船开到自己的区域内进行捕捞作业。由于渔网很大,而且要提前下网,捕获的鱼虾数量也比较大,所以基本上每天只打一网。清早下网,下午收网,这一网鱼需要十几个壮劳力干上一天。对于捕获的鱼虾,渔民在船上就进行了分类,然后有专门的收鱼船只前来收购。就是说,渔民承包了水域,鱼商签约了渔民,渔民捕获的鱼虾被指定的鱼商收购。
身不由己,行程只给了一个多小时,这可忙坏了小伙伴们,又是拍照摄像,又是找人采访,又是编辑直播……好样的,正如在回程途中我发朋友圈的图说:水面跃入八百里,三白旺盛拉大网……
靠岸后,小伙伴们担心素材不够,就主动自我加压,来到渔市采访。长兜港大桥下的渔市规模不算大,条件也不是很完善。但见三四艘渔船已经靠岸,一筐筐的鲚鱼正被抬上江苏、安徽和本省牌照的红色大型卡车,也有特地赶来的路人在与鱼贩交易。
从做水产生意人的聊天中知道了一点大概:承包水域的鱼老大一个捕鱼期少说可以挣到数万元,捕鱼的渔民是鱼老大雇佣的,按天发工资,他们付出辛苦最大,赚的不算多;水产品的钱实际上被中间流通环节给赚走了,比如第一道的收鱼贩,第二道的各类水产品市场,第三道的超市等,待这些湖鲜到了消费者的菜篮子时,至少都是第四道或者第五道了,你说价格能不贵一些吗?
既平静又颠簸的半个下午过去了,在渔市的船上徘徊了几圈,沾着一身鱼腥味,心里就像是太湖浪花难以平静:对渔民的印象还是停留在深湖渔船上看到、拍到的镜头,还有船尾部简陋的生活区,不到一人高, 3平方米左右的空间,这里有小型煤气罐、灶具、炒锅碗筷等,与寝具夹杂,挂浆机、绞盘绳索等也拥堵在一起,真为他们的安全和食宿担忧。他们以捕鱼为生,一年中大多时间都在修船、补网和捕鱼,看那专注的神情、繁重的劳动、简单的生活,还有那平淡中参杂着的缕缕乡愁,我和我的小伙伴愿与他们一样,靠辛劳的奋斗把日子过得丰收和充实一些。